电白高脚狮由南狮演化而来。
“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生动真实地描写舞狮子的场景。在岭南地区,舞狮子是民间艺术活动的典型代表,每逢重大节日,舞狮子是必然保留的传统习俗,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狮舞盛况:“元夕张灯烧起火,十家则放烟火,五家则放花筒……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
南狮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似,内核在一个“醒”字,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讲究动静分明,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南狮文化历代相传,长盛不衰且流派众多。电白高脚狮由南狮演化而来,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电白武馆师傅马德良从高耸于官宦屋脊的玻璃狮子形象获得灵感所创作。因其表演方式独特,动作粗犷奔放、节奏感强烈,又名“高挑狮子舞”,被权威民间艺术专家称为民俗一奇葩。如此奇特的狮子舞就连外国客人也竖起了大拇指,亲切地称电白高脚狮为“高脚波斯猫”。
“一狮倒曳一狮走,郁怒追逃气犹吼。兴酣直欲吞万牛,目中久已无三狗。”从外形上看,高脚狮的突出特点就是“高”。高脚狮的狮身比一般南狮长,可达2.5米,在狮头和狮尾分别安装有1.6米和1米高的特制木棍。这两根木棍如同狮子的长腿,赋予了它“高挑”的身姿。在锣鼓、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由两人一头一尾分别举着一根木棍支撑着狮子,人与狮子和谐共舞。我看过一场电白高脚狮表演,寻常舞狮多是狮头亲昵地蹭着地面,或在矮桩间腾挪闪转,而高脚狮一登场,便带着惊世骇俗的高耸身姿,狮头高悬如凌空的火焰,狮尾轻摆似流霞曳动,像是踩着高高的木足凌云直上。这对“长腿精灵”颠覆了人们对狮子的所有想象——它们不似凡兽匍匐于尘埃,反倒像从高空云层一跃而下的神兽。
南狮被称为“瑞狮”,明人王洪的《观灯赋》“舞瑞狮于阶隅”的比喻。高脚狮的表演,堪称一场力与美的盛宴,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一般南狮都是公狮,造型雄壮威猛,而高脚狮同时吸收了北狮的特点,通常是一公一母成双成对出现。公狮以红色装饰,尽显威武霸气;母狮则为黄色或蓝色,多了几分温婉与灵动。一般由三对雌雄高脚狮子携手同时登场,舞者们手持木棍,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操控群狮完成高窜、低伏、跳跃、翻滚等高难动作。野性十足的表演风格与融合南狮、龙舞技艺的独特魅力相互交织,让观众目不暇接。
传统南狮的表演套路顺序为:“睡狮”“觉醒”“出洞”“巡山”“觅青”“采青”“吐青”“舔洗”“回归”。高脚狮的表演相对简单,分为拜门、喜庆、低潮、高潮四段。在拜门舞段,舞者们操控着狮子,迈着庄重而沉稳的步伐,向八方来客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喜庆舞段中,狮子瞬间欢快起来,似灵动的精灵,在山林间嬉戏玩耍跳跃,传递着喜悦与欢乐的气息。低潮时,狮子的动作稍显缓慢而含蓄,仿佛在积蓄力量,为即将到来的高潮做准备,此时的观众也都屏气敛息,静静期待着精彩的爆发。到了高潮部分,那是群狮的狂欢,六头高脚狮相互配合,在激昂的锣鼓声中,群狮仿佛化身为勇猛的战士,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四个阶段表演套路逻辑性强,演法技巧的紧密配合给人一种惟妙惟肖的感观视觉,令人叹为观止。
“春镫闇闇动征轺,逆旅光阴不自聊。乡中狮子乡中舞,谁辨黄超与白超。”前几年,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上映,讲述了一群默默无闻的留守少年参加舞狮比赛,经过重重磨砺,最终成长为真正的雄狮。影片中对南狮文化的精致呈现,触动了很多观众。如今,在粤西的很多学校,学生们积极加入到高脚狮表演团队,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们的青春活力和热情,让高脚狮这一古老的艺术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电白高脚狮,这一木足上的南狮传奇,它穿越了数百年的历史风雨,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熠熠生辉。
作者:黎江毅
来源:南方农村
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